<th id="jnxek"><track id="jnxek"></track></th>
<rp id="jnxek"><object id="jnxek"><blockquote id="jnxek"></blockquote></object></rp>
<th id="jnxek"></th>

  • <tbody id="jnxek"></tbody>
    首頁 >> 邊海觀察 >>

    高質量推進興邊富民 促進邊疆地區現代化 | 熊靈

    發布時間:2023年03月28日作者:資料來源:瀏覽次數:5234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因此必須堅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在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而最復雜最薄弱的區域則在邊疆。邊疆地區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最短木桶板,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亟需關注的最關鍵區域。

      一、邊疆地區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成就與問題

      2012—2021年,我國提出并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在此期間,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新時期對外開放的綱領性文件《關于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若干意見》,明確突出內陸沿邊地區的開放,確立了沿海、內陸、沿邊“三位一體”的開放格局。為了加快沿邊開發開放,我國還相繼出臺了《沿邊地區開發開放規劃(2012—2020)》《關于支持沿邊重點地區開發開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等多項重要文件。在國家政策大力支持和地方政府積極努力下,邊疆地區也取得全面進步和發展。

      (一)邊疆地區高質量發展取得的成就

      2012—2021年,邊疆九省區的國內生產總值從8.4萬億元增長到15.6萬億元,人均GDP從3萬元增長到5.7萬元;相應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大幅提高,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的西藏地區從0.86萬元提高到2.5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遼寧從2.1萬元增加到3.5萬元,與全國平均水平相當;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升,進出口貿易總額從2655億美元增長至3656億美元;科技研發力度不斷提高,規上工企R&D經費投入從697億元上漲到1131億元。

      邊疆地區的開發開放平臺日益增多,布局和功能也在不斷優化。在我國邊疆地區目前有138個沿邊縣市,已形成包括137個沿邊口岸、17個邊境經濟合作區、2個跨境經濟合作區、9個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和4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在內的多層次、全方位的開發開放平臺體系。這些開發開放平臺在推動沿邊地區與內地一體化開發開放、與周邊國家跨境經濟合作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邊疆地區高質量發展存在的問題

      和全國平均水平相比,邊疆地區發展的步伐仍然相對滯后。2012—2021年,邊疆九省區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比重有所下降,從15.6%降至13.7%;人均GDP相比全國平均水平從76%下降到70%,除遼寧、內蒙古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或接近3.5萬元,其他邊疆省份都在3萬元以下,大幅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對外貿易占比也從7%下降至6%,除廣西、云南、內蒙古實現較大幅度增長外,其他邊疆省份的對外貿易額均在原地踏步甚至有所倒退;研發投入占比更是從9.7%大幅下滑至6.5%。與沿海和內陸地區相比,邊疆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貿易開放潛力有待挖掘,科技創新能力亟待提升,是當前高質量發展的低洼區域。

      二、邊疆地區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ㄒ唬┻吔貐^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機遇

      邊疆地區將成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前沿?!耙粠б宦贰苯ㄔO將形成歐亞大陸經濟整合的大趨勢,邊疆省區將與東北亞、東南亞、中亞等區域經濟實現深度融合,沿邊地區將從發展的邊緣轉變為開放的前沿?!耙粠б宦贰苯ㄔO確立了六大經濟走廊的框架,而沿邊地區處于經濟走廊的重要節點。六大經濟走廊建設將加快沿邊地區與周邊國家的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為發展國際過境貨運創造良好條件,并改變國際貿易的流向,有助于沿邊地區成為沿“廊”經濟增長點。

      周邊鄰國將開放發展方向聚焦我國邊境地區?!耙粠б宦贰背h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順應了各國要求加快發展的愿望,不斷釋放合作共贏的紅利,逐漸獲得周邊國家的理解和支持,調動了陸地鄰國向我國開放的積極性。周邊鄰國為搭上“一帶一路”建設的快車,逐漸將開放發展的方向轉向我國,并提出相應的規劃對接,為沿邊地區的開發開放創造了良好的周邊環境。

      沿海內地更加重視加強與沿邊地區的聯系。隨著“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深入,邊疆省份在“一帶一路”中的戰略定位日顯重要。其中,新疆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云南作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廣西作為“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日益受到國內沿線各省份的重視。特別是隨著中歐班列的成功運營和不斷擴大,沿海和內地更加積極主動采取對接戰略加強與邊疆省份尤其是沿邊地區的聯系。

      (二)邊疆地區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挑戰

      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生產要素難以集聚。沿邊地區地廣人稀,邊境縣市陸地面積占全國的22%,但人口僅占全國的1.7%。人口和城市規模小,缺乏有帶動作用的中心城市和大城市,意味著當地經濟和市場體量小,難以形成輻射效應和帶動效應。同時,沿邊地形復雜多樣,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投資成本高,目前仍未形成完善的基礎設施網絡。市場規模狹小,基礎設施落后,營商環境也欠佳,導致邊疆地區在吸引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方面的競爭能力較弱,難以形成有效的要素集聚和高質量發展能力。

      產業升級較為緩慢,貿易競爭力不強。沿邊地區優勢產業呈現明顯的資源型和勞動型特征,產業限于資源初級開發和簡單加工,大多處在全球價值鏈的低端,生產的產品附加值較低,缺乏核心競爭力。這就使得邊疆地區進出口商品結構簡單,出口商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商品,工業制成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占比較低。另外,邊疆地區外貿企業的開放創新意識較弱,在邊疆地區貿易形式上邊境貿易占比過重。西藏、新疆的邊境貿易占比超過50%,廣西、內蒙古的邊境貿易占比也達到了35%。對邊境貿易的過度依賴,制約了邊疆地區對外貿易的高質量發展。

      體制機制有待健全,政策優勢相對下降。一方面,沿邊開發開放涉及海關監管、檢驗檢疫、外交外事、邊防邊檢等多部門,迫切需要領導有力、溝通及時、執行高效的體制機制,但現實情況是各部門職能重疊多頭管理問題突出,溝通協調機制欠缺,優惠政策落實往往議而不決。另一方面,大部分配套政策片面參照沿海地區的經驗做法,與沿邊地區自身的開放需求并不匹配,在政策執行上也缺乏穩定性和連續性。在區域貿易協定(RCEP)生效后,沿邊開發開放原有政策的優惠性和吸引力相對降低,政策優勢難以充分發揮,不足以支撐沿邊地區的高質量發展。

      周邊鄰國經濟發展較為滯后,政治安全不穩定。我國14個陸上鄰國中除俄羅斯以外都是發展中國家,而且與我國接壤地區多為鄰國的邊遠落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都較為滯后,口岸、水電、交通等基礎設施更為薄弱。周邊鄰國對邊境地區的開發和帶動能力有限,更難以輻射到我國沿邊地區。甚至,在周邊國家中地區沖突、政局動蕩、社會危機等時有發生。此外,由于疑懼、腐敗以及缺乏能力和經驗,有些周邊國家對跨境開發與經濟合作的意愿較低,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不積極,即使政府間達成的協議也遲遲不能落實。

      綜合而言,邊疆地區在新時代高質量發展上既有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市場、基建、產業、政策、互信“五大缺口”,需抓住機遇采取強有力針對性的措施,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補缺強基。

      三、促進邊疆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帶一路”和周邊命運共同體的建設,使邊疆地區正從開放的邊緣轉變為開放新前沿,在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中發揮著重要的連接和樞紐作用。為促進邊疆地區高質量發展,融入新發展格局,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應著力在以下幾方面進行調整優化。

      (一)加強互聯互通,提高便利化軟硬件水平

      邊疆地區應借助“一帶一路”尤其是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契機,加大對互聯互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同時大力改善通關條件和便利化水平等軟環境。通過政府投資、引入開發性金融、拉動民間資本等多個渠道籌措資金,加快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并且加強與鄰國交通建設規劃、技術標準體系對接,打通跨境物流瓶頸,奠定共同合作基礎。

      (二)集聚生產要素,夯實產業基礎改善產業結構

      充分發揮邊疆地區“一帶一路”排頭兵的區位優勢,加強對資金、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吸引力,夯實產業基礎、延伸產業鏈、改善產業結構。一方面,圍繞當地優勢產業和資源,以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為基礎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調動生產要素向沿邊地區聚集;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構建發達的外向型產業體系,培育和延伸相關產業鏈條,發展外向型產業集群。

      (三)加快數字化創新,提升邊疆貿易吸引力和競爭力

      數字經濟正在加速重構經濟發展與治理模式,通過加快數字化轉型和創新,促進邊疆地區貿易企業效能躍升、產品創新、服務升級,全面提升邊疆貿易吸引力和競爭力。打造服務邊疆貿易企業的數字化平臺,支持開展邊疆國際貿易大型展會和推介會;設立邊疆外貿專項扶持資金,培育邊疆貿易龍頭企業,提升利用數字化進行產品創新的能力。

      (四)鼓勵制度創新,構建高效的政策激勵和協調機制

      中央部委切實落實簡政放權,賦予邊疆地方政府更大自主權,鼓勵在促進投資貿易方面改革創新和先行先試,形成突破和示范效應。充分發揮邊疆自由貿易試驗區、沿邊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的創新平臺機遇,通過政策機制創新破解邊疆地區高質量發展難題。同時,由邊境省區政府牽頭,與中央相關部委建立對接協調機制,爭取更多符合需求的優惠政策盡快落地實施。

      (五)深化友鄰溝通,探索建立共商共建共享機制

      加強與鄰國的政策溝通,建立多層次常態化的協商對話機制,及時化解矛盾妥善處理分歧,分享沿邊開發開放的成果,形成互利互惠相互依存的格局,讓“命運共同體”共識在周邊友鄰國家落地生根。具體措施上,應扎實推進中哈、中老跨境經濟合作區制度建設和規劃落實,積極推動中越、中俄、中蒙、中緬、中尼就跨境經濟合作區達成共識形成方案,使跨境經濟合作成為推動興邊富民的重要動力,使沿邊地區成為新時期深化睦鄰合作的前沿陣地。

     

    (作者系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原文轉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http://www.cssn.cn/jjx/jjx_jjxp/202303/t20230310_5602492.shtml